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企业专访 > 正文

汪金芳:传动世界的“发明控”

作者:admin来源:东方财富网 日期:2011-12-10 16:06:00 人气: 标签:95

  在汪金芳的心底,希望国家能有一个对知识产权保护更完善的体制。这样,像他这样的发明控企业家,将可以更安心地去从事自己的创造。

  2011年9月1日,肯莱特传动工业有限公司机器轰鸣的厂房里,一位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男子,穿梭在一排排墨绿色的机器中。他手法娴熟,对每一架机器的操作手法都轻车熟路。这位男子一路走来,最终停留在传动带磨削机床边,拿起一条条打磨好的传动带细细抚摸着,喃喃自语道:经过这么多道工序,修磨出来的产品就像艺术品一样。

主力资金流分析(10/14) 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会后悔 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 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   这位男子就是浙江肯莱特传动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汪金芳。当他身着工作服,在生产车间四处走动的时候,他会因为熟练的技术被误认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人。对此,汪金芳却笑着回答:那也很正常,这里的生产工艺和关键大型设备大部分是我发明的,还有谁比我更了解它们呢?

  行业里的发明控

  一位自己发明机器的董事长,是机械专业的高材生?汪金芳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没有学过机械,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放下书包后第一份工作是学手工艺的,但我从事过许多行业,因而给了我经验和灵感。

  其实,汪金芳自己发明机器的动机很简单,当时在传动带行业,从德国进口的传动带生产设备设计复杂、操作要求高、价格昂贵,一台设备动辄500万元-1000万元以上,而且只能生产小规格(当时全世界切边传动带行业只能生产周长2500mm之内的传动带)产品,汪金芳在研究之后,发现它们虽然先进,却并不适合处在起步阶段、在资金和技术上都不具备优势的中国民营企业。

  他对《浙商》记者说:我也算是个外行,之所以会在传动带领域有所建树,可能还是得益于之前从事很多不同行业所积累的工作经验。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是汪金芳在进入传动带行业之前,却一直游走在不同的领域之间。他涉足过手工艺、生铁铸造、印刷、灯具、羊毛衫等行业,这每一种行业看似毫不相关,但汪金芳却在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之间摸索到了一些共通点。

  孜孜不倦、敢为人先的探索与拼搏精神是汪金芳在每个领域都体现出来的工作状态。从一个印刷行业的门外汉,到闭着眼睛一摸就可以告诉别人一叠纸是多少克的专家;从不到20岁时,他就成为带着一班人马承包一个7万多元钱的工程(这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是一项较大的工程了)的能人,汪金芳始终坚持从那个行业的底层做起,对每一个流程都烂熟于心。管理者不需要专,但一定要懂。这是汪金芳多年管理企业的感触。

  发明和创新,是汪金芳在不同行业领域内所喜欢做的共同点。从小就心思活络,被称人小鬼大的汪金芳,在从事印刷行业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当时,他想要购买一批灰底白板纸,但当地一家造纸厂没办法生产。正在双方一筹莫展的时候,一瓶打翻的墨水激发了汪金芳的灵感,这一灵感使得造纸厂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

  就这样,汪金芳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灰底纸张,而尝到创新甜头的他,也在不久的将来成了一个发明控。

  1998年,为筹建生产传动带公司,汪金芳前往上海一家外商独资的传动带厂参观。对数字比较敏感的汪金芳,很快在几个数字之间发现了问题:这家传动带厂光设备投资就是几千万美元,但是每天的产量却只有2000多条皮带。如此的高投入和低产出,这个企业的效益应该是较低的。当时,面对汪金芳的疑问,相关负责人只是当作一个门外汉在找碴。但汪金芳却认识到,高档的设备,未必一定能带来高产量和高效益。

  参观之后,汪金芳对这一整套机器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对机器进行本土化改造,使其既适应中国国情,又能提高生产效益?于是,喜欢研究的汪金芳一头扎了进去,利用自己此前在各个行业积累下来的经验,琢磨起了这些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最后,汪金芳把工程师叫到跟前问:我有这样的想法,可行吗?如果工程师说可行,汪金芳就立刻付诸实施。

  外国制造全自动的机器,就是基于他们的劳动力成本高昂,但是在中国,我们有的是人。于是,围绕着用人代替自动化的原则,汪金芳通过几年的不断钻研和努力,逐渐创造出了看似简单但却高效的机器几个工人,加上自己发明的设备,就能生产出别人没法生产的产品。而这几台机器,也成了汪金芳后来发明更为先进设备的雏形。2004年,世界橡胶行业龙头老大美国固特异公司的市场总监和技术总监前往肯莱特考察,看到汪金芳利用自己发明的设备所生产的产品后,大为惊叹,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民营企业家完全依靠自己的摸索钻研创造出来的。

  事实上,汪金芳的发明成果还不止于此。近几年来,他还发明了联合收割机专用带、中国南极科考水陆两用雪地车用带(在零下70度的恶劣环境下使用状况依然良好)等等。

  即使是在最顺风顺水的时候,汪金芳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创新,创新也可以在行业之外成了汪金芳的口头禅。在他看来,专家确实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创新有时候需要灵感,也许就是那么几个点的突破,就有一些新的成果出来,而并不全是推翻了重来。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为传动带而生的!谈到他在传动带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创新,汪金芳感慨道。

  一个有趣的例子,可以说明汪金芳这个外行是怎样从毫不相关的领域里获取他的发明灵感的:喜欢看《人与自然》、《探索发现》一类科普节目的汪金芳,有一次看了一部关于伊丽莎白号邮轮的解密片。片子里提到了伊丽莎白号为了避免类似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悲剧重演,专门在邮轮内加入了许多真空包,极大提高了恶劣环境下的安全系数。这个让一般人获得科普知识的片子,却像一颗火苗,点燃了汪金芳脑海中的创意之火。当时,他们正在苦苦琢磨一个生产上的瓶颈,于是,这个真空包的创意就被汪金芳运用到了其中。

  发明创新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只要你用心去钻研,去思考,创新就会变得简单。在这里,简单和复杂的辩证逻辑得到了验证。而发明创造,也成了让汪金芳乐此不疲的事。在汪金芳的带领下,肯莱特已申请和获得了50余项国际和国家专利,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肯莱特也以第一起草人的身份主持和参与制订了国家、行业标准6项。

  传动世界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许多时候,尽管设备达到了国际一流,但是没有品牌,销售却十分困难。眼看着比自己先入行的企业一家家热火朝天地生产,供不应求,自己的企业却不断亏损,汪金芳不得不用极强的意志力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2000年,第一张外贸订单为这家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企业带来了希望。用汪金芳的话来说,那是一张小企业不敢接,大企业不想接的订单。下订单的是一家法国企业,当时定的数量是5000条。出口海外,风险大,利润高,是很鸡肋的订单。但是,对于汪金芳来说,这张订单却是一扇打开的窗户,让他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破冰之旅后,第二张订单的数量是近3万条;很快,第三张订单也不期而至,数量更巨。到后来,下订单的外国老板拉着汪金芳说,我把面前的这些酒都喝了,你可要答应我,再给我增加生产量!汪金芳却说,你就算喝得再多,我也来不及生产了!

  在汪金芳的名片背面,有一个很美的画面:紫红色的天空,朝阳正在冉冉升起。一座由传动带做成的跨海大桥上,各类交通工具在疾驰。而在这座跨海大桥上,一个人字形的索塔,拉住了大桥的左右两边,一边是埃菲尔铁塔,一边是东方明珠,意为沟通东西,联结世界;而塔顶,一面写着占领世界制高点的肯莱特旗帜,正在迎风招展。这是汪金芳自己设计的公司logo,标语很简单,却令人过目难忘:肯莱特传动,传动世界。

  汪金芳说,自己是个不安分的人,之前之所以换了这么多行业,就是总觉得自己在那个行业里做不出大的名堂来。如今,在传动带领域里,让他收获了惊喜和希望,而他也将深耕于此。

  早在企业成立的时候,汪金芳就在庆祝酒宴上说了这样一句话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这句在当时被人看来是有些言过其实的大话,如今却正在慢慢变成事实:2009年,汪金芳发明的摩擦与啮合复合型传动系统作为世界上第三代传动模式新技术问世,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世界带传动技术领域里第三块里程碑,使中国带传动技术在21世纪站在了全球带传动创造的制高点上。而肯莱特传动工业有限公司以这项技术研制的石油传动带,也已经在胜利油田、大庆油田及美国好来登公司等国内外一流大公司中试用了近3年时间,节能增效作用明显。2010年11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先后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汪金芳看来,肯莱特的未来是充满着希望的,这也是他刻意在自己的名片背面画上一轮朝阳的原因。就拿我们最新研究的石油采油机专用带来说,一台采油机可年节电8万度,除了节能之外,还大大提高了油田的采油效率。我国有近20万台采油机,全球至少有400万台,这个市场大不大?但是另一方面,汪金芳也有着他的苦恼,比如时不时要打击一下偷袭的山寨产品也不知何时,打着肯莱特商标的劣质传送带就开始在市场上流窜了。对此,汪金芳觉得,打击是一个方面,但这不是企业的职能。他奉行研发一代,储存一代的指导思想:早早地储存新的产品,以此应对山寨的汹涌来袭。不过,在汪金芳的心底,希望国家能有一个对知识产权保护更完善的体制,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打击力度。这样,像他这样的发明控企业家,才可以更安心地去从事自己的创造。

  在央视为肯莱特录制的形象宣传片中,汪金芳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唯有创新,才能引领世界;企业唯有创新,才能引领行业,引领市场。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声音。在他看来,创新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让创新企业真正享受到创新的红利,并以此激发它们不断去创新,我们才能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意义!

  从发明中悟管理哲学

  事实上,汪金芳从改造机器设备中悟到了许多管理思路。

  其中,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汪金芳当时的指导思想,也是蕴含在肯莱特文化中的发展理念。然而,随着公司慢慢长大,汪金芳却又提出了一个看似悖论的理念: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在汪金芳眼里,这种简单和复杂并不是互为反面的两极,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哲学思辩体系:小企业需要摒弃复杂,追求高效率的简单;而大企业却需要摒弃简单,追求规范的复杂这是贯穿在整个企业生命里的文化蜕变,也是一个热爱思考的民营企业家触摸到的经营真谛。

  事实上,汪金芳不仅仅是个会做减法的人,随着公司的日益成长,他也开始在原先减法的基础上,慢慢地开始做加法,而这种加法,在肯莱特未来可能经历的几何级增长中,甚至有可能变成一种乘法。

  自称劳碌命的汪金芳,曾经一度担当着公司的全能保姆职责,甚至当他出差在外的时候,都有员工会打电话给他,让他帮忙解决产品质量上的问题。我不在现场,完全看不到是怎么回事,只好根据员工的描述和自己的经验,归纳出可能存在问题的几个环节,让员工一个个去试。这样的处理问题模式,对于员工来说,省心省力,却不是一个希望创建百年基业的企业的发展之道。

  于是,汪金芳开始在企业里制订一整套的规范,包括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解决,哪些人员需要对哪些问题负责,等等。这是一个繁复的过程,但是汪金芳知道,自己必须从全能保姆渐渐向无为而治的状态靠拢,虽然这会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当然,也不是说最终的目的是董事长完全不管这个企业,而是把董事长的角色从日常的公司事务中剥离出来。汪金芳笑道。

  《浙商》十问

  (Q代表《浙商》记者,A代表汪金芳)

  Q: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A:发明了行业内世界领先的技术,相信这在未来10年内都会获得好评。

  Q: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A:得饶人处且饶人,冤家宜解不宜结。学会换位思考。

  Q: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A:可以更多更快进行创新的才华(笑).

  Q: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A:企业发展中的未知因素,不知道企业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正在努力通过更加健全和科学的机制去完善企业本身,尽量在自己可控的因素上做到最好。

  Q:你目前的心境如何?

  A:并不是非常平静,为了企业的发展依然劳心。

  Q:你最不喜欢自己的哪个特点?

  A:有时候脾气比较急。可能是因为我的期望值比较高的缘故。不过现在已经改进了很多。

  Q:你最奢侈的物品是?

  A:我的奔驰车,还是被朋友要挟购买的(笑)。我本人对奢侈品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

  Q:请说出一本对你造成比较大影响的书籍?

  A:《蓝海战略》

  Q: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A:我一般对伟大的人物都抱着崇敬但不崇拜的态度,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最感激邓小平,另一位是我的母亲,她含辛茹苦地养育,才有我的今天。

  Q:请描述一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旅游?

  A:前几年去新加坡,一个司机流露出对中国不屑的情绪。我在车上

  给他好好上了一堂中国的人文、地理、历史课,最后,那个司机在

  我下车的时候向我鞠躬。

  [记者手记]

  老板何时退

  汪金芳认为,老板要退出企业经营管理第一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企业不应该被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垄断;其次,企业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脱下工作服,换上一身中山装。眼前,戴着眼镜的汪金芳,看起来就像是个文质彬彬的学者。而很多时候,汪金芳确实是用一种接近学者的视角,来看待企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谈到最近乔布斯辞去苹果CEO一事,以及近几年来传奇大佬们的频频退出,汪金芳表示,这确实是自己最近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的灵魂人物,什么时候退出最合适?

  汪金芳表示,企业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创立之初的起步阶段,随后的发展阶段和接下来的壮大阶段。在起步阶段,家族制是最具有凝聚力,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也往往是灵魂人物最能发挥作用的时期。但是,家族企业往往可以做长,却不能做大。家族企业想要做大,就要引入别的管理元素。这也是汪金芳在他的MBA毕业论文《现代化家族制的有机管理》中研究的问题。

  接下来,是一个比较纠结的阶段。企业需要对家族制进行反思:一方面,必须摒弃家族那种任人唯亲的作法,但另一方面,却要继续发扬家族制在面对风险时体现出来的能挑大梁、能负重任的精神,举贤不避亲。把家族人员的忠诚和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过,在这个阶段,灵魂人物还不能真正放手,只能试着让企业去面对各种风浪,慢慢成熟。这可能会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而灵魂人物的离开也可能反反复复。比如乔布斯,就在第一次被迫离开苹果公司之后,又赶回来救火就像是个孩子,虽然他已经上大学了,但是他依然需要父母的指导。

  而真正成熟的企业,董事长和CEO的职能往往是泾渭分明的。我参加过一些海外的高峰论坛,来参加的都是CEO,而不是董事长,因为CEO才是真正的管理执行者。但是国内的高峰论坛,却往往是董事长来参加的。汪金芳表示,这里就引发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即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素质如何?

  在汪金芳看来,目前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呈现出一种良莠不齐的状态,在诚信建设和制度建设上都有所欠缺,这也导致了很多企业的大佬级灵魂人物迟迟不能退休。我觉得应该为职业经理人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道德评估体系,公正客观记录他们的职业轨迹,成为考核他们的标准。毕竟,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国企业的未来。

  汪金芳认为,老板要退出企业经营管理第一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这个企业不应该是被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垄断,不能事无巨细都由这个人或者这群人来掌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权力必须是被制约和监督的;其次,企业本身必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就算遭遇一些挫折,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作为一个对企业很劳心的企业家,汪金芳表示,自己已经在尝试着慢慢退出肯莱特的日常管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具体事务,我正在试着让部门经理自己主动去解决。而我要做的,是去考核和监督他们的处理结果。喜欢发明创造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多一点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创新研究。在汪金芳眼里,肯莱特的未来是充满阳光的,就算有朝一日他退休了,他也并不担心肯莱特的发展。他担心的,是肯莱特所处的环境。

  目前看来,民企面临的天花板现象还很严重。汪金芳的语气有几分无奈。身为民营企业家的汪金芳,深刻感受到了中小民企的艰难与辛酸不但很难进入一些大企业的产品目录,更必须接受长时间的试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昂推广成本。

  这充分说明了创新企业的艰辛。不但在创新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挑战,有时候在创新成果转化成红利之前,你还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汪金芳感慨道。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多年的卧薪尝胆,已经渐渐让他看到了曙光:最近,肯莱特的产品已经受到了一些高层领导的关注,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对肯莱特的创新技术产品表示青睐。汪金芳坚信,在创新这条路上执着地走下去,一定会走到一路洒满阳光的那一天。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